(華文)【台南觀點】談台語的語言個性─押韻
董峰政
2004.06.10發表佇中華日報
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圖書館創館主任/世界台灣語通用協會顧問
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的個性,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外地人聽到自己的母語或家鄉話,特別感到親切的原因。比如:華語說:「欲速則不達」、英語說:「more haste less speed」,台語則說:「食緊挵破碗」、「緊紡無好紗,緊嫁無好大家」,同一個概念每一種語言有各自的說法,都非常有意思。
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,為什麼過去台灣老一輩的人大多數是文盲,可是聊起歷史典故滔滔不絕,唱起歌仔調則沒完沒了,家裡的阿媽嘴巴一打開「俗語」就隨口而出,特別是早期的「婆仔」說起吉祥話來如數家珍,記憶好得不得了。其實是因為台語有個很大的特性「押韻(又稱鬥句)」,所以唸起來不但順口好聽而且好記。以下就分別舉例說明:
(一)謎語:「九橫一直,孔子公想三日(猜晶)」、「一坵田鬆鬆鬆,幾蕊花紅紅紅(猜香爐)」、「無腳會走,無嘴會吼(hàu),無尻川會捙畚斗 (猜海浪)」。
(二)俗語:「賣花講花紅,賣茶講茶芳」、「食糖算頓,食水久長」、「食甲流汗,做甲畏寒」、「嘴唸經,手摸奶」。
(三)繞口令:「和尚挵破鼓,提褲來補鼓,鼓破褲補,褲破布補,毋(m)知是布補褲,抑是褲補鼓。」
(四)喝場:「來來來,緊來緊看,慢來減看一半。樓頂報樓腳,阿母招阿爸。有人愛看弄鐃(lău),嘛有人愛看拍拳頭…」。
(五)囡仔歌:「坐飛機看天頂,坐大船看海湧,坐火車看光景,坐公車錢卡省,坐牛車順紲(sua)挽龍眼。」
(六)褒歌:「千里路途無嫌遠,見面親像蜜攪糖,苦無時鐘行倒轉,好話未講天先光。」、「半暝月娘入紗窗,偏偏照我守空房,關窗將月緊緊送,送去隔壁照別人。」
(七)說唱:「(思想起)日頭出來(哩都)滿天紅,枋寮過去(哩都)是楓港(噯唷喂),希望阿哥來疼痛(噯唷喂),(噯唷)疼痛小妹出外人(噯唷喂)。」
(八)好話:「茶甌圓圓圓,富貴萬萬年。」、「茶甌深深深,翁某會仝心。」「燒酒啉落喉,子孫會出頭。」「手牽手,天長地久。」
(九)歌謠:「今日又是風雨微微,異鄉的都市,路頂青青照著水滴,引阮的悲意。青春男女毋知自己,欲行佗位去,漂流萬里,港都夜雨寂寞暝。」─港都夜雨。
(十)創作:「手一牽一世人,織一領愛情夢。雙人鬥陣行,永遠無驚惶。有汝疼惜的日子,生活上蓋媠。結合是天意,鬥陣是福氣… 」─牽手情。
以上所舉的例子,是不是順口悅耳又有趣。在日常生活中,有押韻的詞句,因為重複韻律富有音樂效果,當然就好唸易記。台語之所以能讓人隨時朗朗上口,主要原因在於它有一種「押韻」的語言性格。您說這是不是一項很寶貴的語言文化資產。
(附:本文的「台語」是指在台灣廣為使用的福佬語(官方稱閩南語),這個語言是台灣近百分之七十五人口的母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