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華文) 閩南語教學要生活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──董峰政老師談閩南語教學

文、圖/林靜宜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教學過程中,不時可看到董峰政老師投入地唱著閩南語詩歌。

 

雖然外頭下著綿綿冬雨,天氣也冷得讓人直打哆嗦,但129(2003)上午於康軒文教大禮堂舉辦的「閩南語生活化教學」研習仍不減熱烈,整場研習活動不時可聽到閩南語歌聲與如雷掌聲傳出!全程以一口流利閩南語講課的國立高雄餐旅學院董峰政老師,帶著全場400多位國中小老師來場「閩南語教學」的實地體驗。
   
舉手投足皆是戲的董峰政,一會以洪亮的歌聲唱出「將進酒」的氣勢磅礡,一會高吭吟出「滿江紅」的悲壯激烈,藉此示範閩南語吟唱古詩的抑揚頓挫。「很多古詩要以閩南語來唸,才能感受其韻腳的巧妙之處。汝看!滿江紅攏是押入聲字,汝若不會講閩南語,根本無法感受它的押韻。」董老師說。論及閩南語古歌謠的精彩之處,董峰政也立即來段南光調,哼起閩南語歌謠。在談到台灣俗語時,以「阿媽的智慧」為主題,用目不識丁的阿媽卻可以出口成章地說出大道理的生活小故事,帶出「活跳跳」的台灣俗、俚語。配合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,董峰政讓閩南語教學變得鮮活、有趣起來!「我就是要讓老師們覺得閩南語是好玩的、有文化的,讓他們有興趣之後,肯花精神、心力在閩南語教學上,」董峰政說。

改變對閩南語的認知

國際知名語言學家鄭良偉教授曾指出,如果一個人可以將閩南語學好,學習其他語言會更得心應手。「很少語言像閩南語這麼多元又複雜。」曾學過法語、英語的董峰政說。約156年前,董峰政開始探索台灣歷史,研讀過程中萌生尋根的念頭,從此開始了閩南語文化之旅。「讀著、讀著,心裡頭就會想要知道我是誰?進而再往源頭尋去,」他發覺,閩南語可謂深根本土文化的開路先鋒,「從閩南語中可以發現台灣的歷史、音樂與文學,也讓下一代找到歸屬感。」

此後,董峰政一頭栽進了閩南語研究。他深知要發揚本土文化,就得先讓閩南語普及化,因此將研究心得集結成冊,並開始全國演講與開班授課,致力於推行閩南語教學。董峰政認為,閩南語教學能否成功關鍵在於師資與教材。以師資來說,當務之急就是老師與家長必須改變對閩南語的認知。董峰政指出,很多人認為閩南語很「俗」,其實閩南語一點都不俗,反而還很有文化。他隨口哼了一首「褒歌」(註:台灣民間的歌謠,民間俗稱「七字仔」、「山歌」、「閒仔歌」、「採茶歌」等,為古早台灣民情風俗的歌詩文學)─《半暝月娘》

半暝月娘入紗窗,偏偏照我守空房,
關窗將月緊緊送,送去隔壁照別人。

「每句都有押韻,皆可成歌,像這樣的閩南語詩歌多得是,而且還各有不同的調性。」董峰政說。

董峰政強調,在老師改變對閩南語的認知後,還要投注心力,把閩南語當成與國語一樣重要的科目來教。而家長在家中也要改變習慣,平日生活可以用閩南語與孩子聊天,讓孩子在閩南語的環境中自然學會母語,「教師與家長要真正重視閩南語。」他語重心長地說。

除了先改變老師對閩南語的認知態度之外,再來就要加強老師本身使用閩南語的能力與深度。「如果老師本身的閩南語不輪轉,那如何教好學生呢?」董峰政指出,想要成為一名成功的閩南語教師,一定要先學會羅馬拚音,以及選擇一本閩南語字典作為輔助工具,「哪種拚音法都沒關係,但拼音要易教易學;簡單講學習輕鬆沒負擔。」另外,他建議要舉辦長期的培訓師資計劃,才能真正讓老師具備閩南語教學的專業能力。

活用教學五化
至於閩南語教材方面,董峰政歸納出教學四化生活化、趣味化、歌謠化、故事化與文學化,「教材的編寫必須兼顧這五化,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。」董峰政認為,一至六年級的閩南語教材以趣味、生活為主,七年級以上再加入閩南語文學,如欣賞閩南語詩歌、文章,進而學習用閩南語寫些簡單的文章與詩歌等。

生活化意指教材內容要與生活結合在一起。董峰政用小朋友最喜歡的蝴蝶為主題作成一首短詩-《尾蝶仔
尾蝶仔妝甲媠dāng-dang
gŭan飛下,四界弄,
飛天飛地,sng規工。
採花蜜、歇花欉,
日子快樂又輕鬆
今年定著好年冬

「要讓小朋友感受到,他們才容易記得住。」董峰政說。

除了生活化之外,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,在教學的過程中融入趣味化、歌謠化與故事化等三大要素也能增進學習效果。以趣味化來說,遊戲是營造趣味化最好的幫手,不僅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,過程中也可達到師生之間的互動。董峰政指出,閩南語中的猜謎語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遊戲,可以訓練學生對閩南語聲韻的掌握。他舉了「樹頂一塊碗,雨來貯袂滿」謎題為例(謎底為鳥巢),「汝看,滿攏押韻!」在進行閩南語教學時,老師還可以切入藝術與人文、社會以及國語文領域。像閩南語的歇後語(激骨仔話)、繞口令(盤喙錦)、街頭賣藝(喝場)、閩南語相聲(答喙鼓)等不但是最好的教學工具,老師教學示範完之後,也可以讓小朋友自行創作,再讓他們把創作的成品表演出來,「閩南語相聲(答嘴鼓)就是現成的表演素材,」董峰政認為,以此方式進行閩南語教學,也可延伸至藝術與人文領域,培養學生藝術創作能力。

閩南語俗語是祖先流傳給後代的智慧,也是閩南語最精華的部份,往往短短一、兩句就可生動描述出欲表達之意,更可以從中看到古早風土民情、思想信仰的縮影,「俗語是教導孩子認識台灣歷史最好的教材。」董峰政說。如俗語中的「一個某,kah贏三身天公祖」,是因為台灣早期是外來移民的社會,在清朝統治台灣初期,規定「渡臺者一律不准攜家帶眷,既渡臺者,也不准招致家眷」,在供需不均衡的情況之下,當時平埔族的女兒家變得「物以稀為貴」,所以才將「某」比喻做百姓上敬畏的天公,由此可見當時女兒家的行情。

另外,老師也可用國語、閩南語、英語的對照方式作整合性教學。如國語中的「大器晚成」,閩南語會講「大隻雞慢啼」,英語則是「Late fruit keeps well」,藉此讓學生了解同一件事不同語言的表達差異,「不用擔心學生會混淆,根據語言學家研究,人的大腦會自動將不同的語言存放於不同區域。」董峰政解答大部份人的疑問。

閩南語特有的歌謠特性也是老師教學的一大利器,運用閩南語的特殊聲調、押韻,老師可以將其改編成歌謠作為教學之用。說著,董峰政以童年的記澺「風箏」為主題,現場創作閩南語童謠。
風吹!風吹!風若吹,
親像天頂一蕊花,
飛去天頂揣雲妹,
招伊旅行四界飛。

接著,董峰政套上耳熟能詳之兒歌「妹妹背著洋娃娃」的曲子,「在這首曲子中,小朋友學到了風箏、天上、花朵、雲兒等閩南語字彙。」他建議,老師也可改編「小星星」、「鐵獅玉玲瓏」、「飛龍在天」等流行曲子增加教學的活潑性,「我比較鼓勵老師自行創作兒歌童謠,這樣老師教起來會很起勁,小朋友也學得有興趣。」他說。

董峰政指出,有些用語是台灣的特有詞彙,這些都與台灣歷史文化息息相關,老師可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,如「正港」的出處源自於天津條約中台灣名義上要開放兩個通商港,但實際卻開放四個港口的歷史典故。

讓老師們認為閩南語是好玩的、有文化的,是董峰政給自己的使命。接下來,讓孩子們認識自己的母語,進而落實至生活中,就要看老師及家長們的表現了!「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說閩南語的環境,」董峰政指出,台灣不缺乏聽閩南語的環境,很多電視或廣播節目都會用閩南語發聲,但缺乏講閩南語的環境,「說閩南語一定要落實到生活中,否則就會像學英語一樣,怎麼學都說不標準。」他有感而發地說。

編按:讀者可至董峰政老師的網站www.dang.idv.tw認識更多的閩南語文化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