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華文)【台南觀點】埔姜頭?埔頭!

董峰政

國立高雄餐旅學院任教/南都電台「母語的田園」主持人

2005.01.26發表佇中華日報/台南觀點

台灣地名組曲(又名阿公店)

古早屏東是阿猴,高雄舊名是打狗,台南古都赤崁樓,永康叫做埔

白河舊時店仔口,北斗古名是寶斗,人講台西是海口,清水叫做牛罵頭。

新竹以前是竹塹,嘉義舊名諸羅山,隆田叫做番仔田,阿公店叫做岡山。

竹山蕃薯上蓋讚,鹿港珠螺是名產,麻豆好食是文旦,人講寶島是台灣。

小時候聽到這首歌謠時,除了旋律動聽,內容亦覺得有趣,尤其聽到「永康叫做埔頭」,更是倍感親切。但是怎麼會被稱做「埔羗頭」,這麼一個很奇特的名字,它到底是怎麼來的?是否就如鄰近的新化「大目降」是由西拉雅語音來的;或者像柳營「查某營/查畝營」是由該地區的特色及功能命名而來的,身為永康子弟的我,早期一直不明究裡。

據歷史記載,一六三八年(明崇禎十一年)荷蘭人自台灣輸到日本的鹿皮就曾高達十五萬張。因為當時正是日本的戰國時代,群雄割據,武士所用鎧甲多用鹿皮,所以台灣成為主要供應地之一,鹿皮變成國際貿易的商品。由於有這種需求量,當時有來自福建漳州、泉州的漢人,他們與住在台南附近的土著西拉雅人進行交易,有的漢人更是進入土著的村落中,以購買鹿皮為主要目標,將鹿皮收集後輸往日本,把鹿肉做成鹿脯,輸回中國大陸。昔稱「埔羗頭」的永康市,便是屬於台南附近的鹿皮集散地之一。

永康市位於昔日的台江內海、崁頂山之東。據專家指出,在十七世紀中期(明鄭時代)台江內海的地理範圍:北起南縣漚汪溪口、馬沙溝;南至南市南區喜樹、灣裡一帶;西面為沙汕所包圍(青山港汕、網子寮汕、頂頭額汕、安南區沿海、安平沿海等);東面則沿七股鄉篤加村、西港鄉蚶西港、西港、安定至永康的洲仔尾(今六甲頂一帶)。台江內海呈東南走向,之後斜向西南,經府城外圍(鹽水溪、鄭仔寮、小北門、西門路至喜樹、灣裡)與七鯤鯓相接。

從台江內海的範圍中,得知台江流經永康的「洲仔尾」,整個永康地區都在台江附近,所以出現一些與此有關的地名如:「鹽行」、「烏鬼橋」、「網寮」、「鯽魚潭」等。所以「埔羗頭」之名終於有了歸屬,因為在台語「埔」是平地之意。「羗」是鹿的一種,體積較小。「頭」是靠近海邊或水邊的「岬角」。歸納「埔羗頭」的歷史意義,就是靠近海邊平地有鹿群的地方。因此或謂永康庄多埔姜之頭,故名「埔姜頭」,此乃望音生義,不足取也。

每一個地名,都是當地人文發展的軌跡,是人與地關係的聯繫和人群認同的基礎。所以每個人若從自己所居住的地名認識起,必然可牽涉到很多的歷史背景、與地理的變遷,這是最好的「本土文化」教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