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語羅馬字的整合問題

許極燉    2005.06.17

最近教育部的國語推行委員會改組,對於現行的(三種)福佬台語(閩南語)的羅馬字系統錯雜並陳妨礙教學,曾經決議:「為利於教學、閩南語音標整合工作應及早完成」。至於整合工作則要調查與評比國民小學閩南語音標使用情形、舉辦公聽會或研討會等。稍後有幾位委員提案要求修正1998年國委會通過的「台語音標拼音方案」(TLPA)。該提案總共有10項,其中顯然有問題亟須商榷的有4項;(1)〔ㄗ、ㄘ〕原用cch分別改用tstsh(2)〔ㄛ〕主要用「ơ•」,如無軟體則改用「oo」;(3)聲調一律標本調;(4)聲調調符以「白話字傳統調符」為主,若無軟體改用數字。

目前在台灣採用的台語羅馬字系統有3種;(1)是教會羅馬字(簡稱教羅);鴉片戰爭後,英國傳教士(長老會)為傳教的需要學習閩南語,拼注漢字讀音所設計的音標系統。160多年來雖曾經多次修訂,仍有誤差缺陷,惟相關文獻資料多可資參考。(2)TLPA;台灣語文學會某些學者修改教會羅馬字釐訂的音標系統,教育部為應付資訊工業策進會答覆國際標準組織(I.S.O)的要求,於199711月匆匆開會通過(背書),並於翌年1月公告,但行政院還沒通過。TLPA雖然改進教羅卻用雙oo表〔ㄛ〕,又用數字注本調,充其量只可做音標,絕不宜做文字用,因為字母夾雜數字不可能成為文字。例如;台灣→Tai5uan5,這像文字嗎?(3)通用式羅馬字,陳水扁台北市長任內,民間學者釐訂華語的羅馬字拼音系統,試用成效不錯,繼續配合華語、客語而釐訂了福佬台語的通用拼音。政黨輪替後,母語教學開始時正式試用,幾年來成效可觀。通用式的最大特色有;同族語言(華福客語)互相照應,同音同字、一字一音,教學簡易又可收轉移的效果。特別是聲調依照連音變調的實際語音,該變即標變調,不變則標本調,免除教學上變調的困擾,發揮直接教學法的威力而聲調符號用辨音符號(̅ˍˋˇ)反映語音特徵,既可做音標,也可做文字之用。

上述新提案中,(1)要把表記〔ㄗ、ㄘ〕的cch改為tstsh並不妥;1個子音宜用1個字母,tsh3字,況且h又要用於喉音,入聲促音負擔過重。(2)用雙ooơ 在右肩加一點表記〔ㄛ〕也不妥;因為〔ㄛ〕是主母音,又有鼻音化的〔ㄛ〕,〔ㄛ〕還會跟〔ng〕結合,亦即〔ㄛ〕的角色非常多而重要,那麼羅馬字重要字母的O當然應安排給〔ㄛ〕用,而不應該給〔ㄜ〕用(ㄜ無鼻音化,也不結合ng,角色不重要),以免再弄個雙ooơ 加一點來表記〔ㄛ〕。

聲調是決定音節涵義的關鍵因素,台語的最大特色是音節連續必定引起變調。變調與否語義迥異,雖然變調有規律但既複雜更多例外。基於羅馬字是用於描寫語言,而非設限做漢字的注音工具,為了教學直接簡易,無理由反對標注實際語音的自然調(變調)。這點是通用系統的突出特色。可惜新提案有兩項依然故步自封被綁架在替漢字注音的窠臼裡,還在主張聲調一律標本調,甚至用數字標聲調。下列語例請讀看看。

(1)〔做人〕:(a)zor-lăng兩字都注本調詞義不成立,(b)zòr-lăng「做」變調意為「為人」,(c)zor-lango「做」不變調,「人」變,意為「許配他人」。(2)〔無去〕:(a)bhŏr ki 兩字均本調,意為「丟了、不見」;(b)bhōr-ki「無」變調,意為「沒去」。(3)〔風吹〕:(a)hong cue兩字不變調,意為「刮風」,(b)hōng-cue「風」變調,意為「風箏」。(4)〔後日〕;(a)āu rit都讀本調,詞義不成立;(b)au-rit後變調,日不變,意為「改天、以後」;(c)āu-rito「後」不變調,「日」變輕聲調,意為「後天」。這類變調引起詞義改變的現象相當多,更何況台語連音基本上都要變調,為何要死守標本調,做漢字注音工具,又不替教學設想呢?

據筆者的經驗見聞,教羅一派倚老賣老,教會權威不容挑戰,自負台語羅馬字就是只准許寫他們的。然則,歷來教會本身做過幾次修改,教會外亦屢有另起爐灶者。而TLPA修改教羅,卻以教育部背書做靠山,自命不凡,處處跋扈。這兩派多年來視通用拼音如寇仇,處處打壓批鬥。前年還聯合起來甘為某出版社效犬馬之勞,聯合出版了一本批鬥通用拼音的專輯。這次關於對TLPA的修正提案正是這兩派人馬的大動作。

為台語的發展計,誠懇呼籲喚起學者的良知,摒棄成見陋規,不是要整合台語羅馬字,而是要從「零」的平台出發,客觀而科學地共同研討釐訂合身的台語羅馬字(做文字兼音標)系統。在過程中,謹守程序正義的原則,切勿搞密室的利益輸送,才能服天下人之心。
(作者為日本台灣語言文化協會會)2005-06-17【台灣日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