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溫「牽手」的古早情

dang hōng-zing

(di)南部定定有一句俗語咧流傳: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,意思指對荷蘭時期以後,台灣的住民,查甫祖先(俗稱祖公)有部份是按唐山(指福建)來的,毋過查某的祖先(俗稱祖媽)攏是土產的平埔媽。換一句話講,台灣的住民大部份攏有平埔族的血統。咱看荷蘭佔領台灣的期間,台南縣、市一四界著是番社(漢人聚落稱莊,原住民稱社),蓋有名的四個是:新港社(今新市)、大目降社(今新化)、蕭壠社(今佳里)、麻豆社(今麻豆),另外有台窩灣社(今安平)、赤崁社(今赤崁)等,按遮咱著會當了解台南的子民佮西拉雅族(平埔族一支)祖先的密切關係。一個族群的來源「是啥物,著講啥物!」無需要掩掩iap-iāp,咱應該認真去了解家己的出身佮歷史。

    語言學家講:「語言是文化的活化石,是歷史的見證」,對台灣頭到台灣尾有足濟所在的地名,猶(ia)擱見證平埔語音留落的痕跡,台灣(大員)、基隆(雞籠)、關渡(干豆)、萬華(艋舺) 民雄(打貓)、高雄(打狗)、屏東(阿猴)、霧峰(阿罩霧)、彰化(半線)、通霄(吞霄)、北投、南投、沙鹿、麻豆、走馬瀨、漚汪等都是用平埔語音發聲的地名。

    早期移民到台灣的漢人,將台灣的原住民看做「番」,平埔族一般叫做「熟番」,高山族著稱呼「生番」,話中充滿著輕視。種族的傲慢佮偏見,往往是因為對弱勢族群文化的認知無夠所造成的。佇zia用福佬語的「牽手」一詞來說明。有人將翁某稱呼做「先生、太太」、「老公、老婆」、外國人叫「甜心、蜜糖」等,任何的稱呼攏無福佬語「牽手」的合軀。其實zit句「牽手」的出處,來自平埔族的婚姻習俗。根據清人郁永河所著「裨海紀遊」一書中記載「婚姻無媒妁,女已長,父母使居別室中,少年求偶者皆來,吹鼻簫、彈口琴,…女擇所愛者,乃與挽手。挽手者,以明私許之意也。」這是一段敘述台灣早期祖先平埔族婚姻的習俗─牽手活動,牽手儀式除了bheh報親朋戚友知影以外,擱象徵夫妻兩人手牽手相互提攜同甘共苦過一生,這是何等莊嚴神聖的儀式,漢人看着真欣羨,莫怪會將「牽手」當做翁仔某的代名詞。

    佇福佬語裡,類似「牽手」ziah-ni優雅的語詞滿滿是,譬如「伴手」、「等路」、「正港」、「田園」、「扑拚(pà-bian)」、「重巡(dīng-sŭn)」、「搭心dà-sim」等,攏是佇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所形成的詞彙。zia-ē文化的活化石,非常值得咱共傳承佮推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