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語文天地─踏話頭(代序)
台灣意識對母語釘根做起
客家族群有一句祖訓講:「甘願賣祖公產,毋願阿娘的話烏白掞(tan3)(寧賣祖宗田,不忘祖宗言)」。這是一句何等莊嚴的話。但是今仔日母語(指原住民語、客家語、台語)的跤跡(kha1-jiah4)已經是漸漸濛霧去--矣(a0),土地的聲嗽嘛勻勻(un5)仔失聲去--矣。過去的統治者(日本、國民黨)所強制推行的「國語政策」,致使台灣各族群母語的處境變成:「早前的學生囡仔,人人會曉講母語,毋過袂使(be7-sai2)講家己阿娘的話;即碼的學生囡仔,會使自由講母語,煞袂曉講家己的母語」,少年朋友開喙(chui3)合喙攏講「國語」─北京語。「不忘祖宗言」早著(tioh8)被當做馬耳東風囉。
一、對母語的蠻皮心態
有人一直想袂通,母語有啥乜(mih8)好學?*,嘛有人親像「蠻皮新婦」,根本著毋捌(m7-bat4)想過愛學母語,甚至看袂起家己的母語,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,即款現象愈嚴重。佇台灣的讀冊人,攏較重視辛辛苦苦所學來的「別人的語言」,比如看重「華語」、「英語」、「日語」,顛倒看輕家己「阿娘的話」。舉一個逐家足熟似的例:明.顧炎武有一篇文章叫做「廉恥」,伊講「我有一個十七歲的後生,真爻(gau5)讀冊。私底下特別加強學習『鮮卑語』,學甲真流利,用這來服侍(sai7)公侯、將相,自然會得著足大的利益」(註一)。所以今仔日佇教育體系內底,逐家拚命咧學華語、英語、日語等,因為學即種語言較有水準、嘛較有出路。致使今仔日有法度用母語做主體性來上課、演講的人,煞變成一種罕有的動物。汝想一個族群大多數的人,「袂(be7)愛用」抑是「袂曉用」母語,敢有可能變成一個有尊嚴、有自主的族群。汝看今仔日佇台灣的四大族群,怹(in1)的尊嚴佮使用母語的情形有密切的關係。比如:上蓋悲慘的是台灣的平埔族語,一句都無人咧(leh0)講,所以怹的歸屬、尊嚴完全喪失。另外一個例是:猶太人雖然亡國一、二千冬,但是猶太人將家己的母語保留甲好勢溜溜,以色列雖然是小國,但是過甲真有尊嚴。
二、統治者消滅被統者的語言:
咱掀開古今中外的歷史,有一個足好見證,著(toh8)是所有的統治者攏想盡辦法卜禁止、消滅被統治者的語言,汝看當年普法戰爭了後,普魯士佔領洛林、亞爾薩斯著即時禁止上法語課,相信逐家對都德(Daudet)「最後一課」(註二)的文章印象誠深。另外對台灣來講嘛是仝(kang7)款,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時,為卜推行皇民化運動,積極推行「國語家庭」,卜來消滅台灣各族群的母語。終戰了後,國民黨來台灣接收政權,嘛是用仝款的步數來推行所謂「國語」,用罰錢、掛狗牌等無所不至的手段來禁止講方言,這是一種無疼心、殘忍的做法。統治者的目的,著是卜(beh4)消滅被統治者的文化,方便壓制佮統治。因為母語著是一個族群文化的活化石,所以母語一旦消失去,一個族群著袂記得家己(ti7)的根源,喪失認同佮歸屬,俗語講:「母語若失聲,啥人是咱阿娘?」
三、讀冊人重視別人的語言,看輕家己的母語
自古以來,對家己無信心的族群,怹的讀冊人、知識份子攏會拚命去學別人的強勢語言。比如:過去佇歐洲羅馬的讀冊人,拚命學「希臘文」,後來才回歸確立家己「拉丁文」的主體。文藝復興時代,意大利的文人,拚世學「拉丁文」,一直到但丁用家己的母語義大利文創作「神曲」,才建立意大利文的主體性。英語的命運嘛是仝款,十四世紀以前受過教育的英國人,自認「英語」是無水準的語言,所以拚命學「法語」、「拉丁語」。有一位英國懷克利夫(Wycliffe1382)傳教士,將拉丁文聖經翻譯做英文,結果引起英國教會的憤怒,被關禁監牢,後來甚至遭受鞭屍的命運。明治維新進前,日本的讀冊人,並無認同家己的假名(kana),韓國的學者嘛看不起家己的「諺文」,攏拚命學「漢文」,安爾才會當顯示家己的地位。即款的現象佮即碼的台灣人拚命使用「華文」、「英文」感覺較有水準攏仝一個道理,這攏是自卑的心態。依語言學家的講法,一個人加捌(bat4)一種語言,著加一粒頭殼,所以學別人的語言是好代誌,是值得鼓勵?(的)。但是對一個台灣人來講,有一個足重要的前提是:愛先會曉「喙講父母話,手寫台灣文」,用家己的母語來學別人的語言,毋是用學來的「北京語」擱來學外國語,加轉一輾(lian3),莫怪台灣人學外語加足辛苦。換一句話來講:用家己的母語做主體性,來學外國語,卡緊學,卡好學。咱若直接用台語來學日語,汝會發現有足濟雷同的所在,比如:便所、便當、料理、注射、注文、手續、專門、玄關、郵便局、不度、見本等。甚至英語嘛仝款,比如:提去─take
it;轉─turn;呼─call;陣─team;路─road;濕─seep;費─fee;協─help;燒─sear;予─for;號─howl;鈴─ring;滇─teem…等趣味的相通。
四、母語的多功能性
母語到底有啥乜重要性,值得咱下命共(ka7)搶救、走揣(chue1)。對語言有基本常識的人攏知影,「母語」不但是一種溝通的工具,擱是一種感情的交流、文化的傳承、思考的方式、族群的符號、表達的利器,上重要的是「尊嚴的維護」佮「自信心」的建立。所以有台灣意識的人,攏想盡辦法卜(beh4)創造母語的環境,抱括「語言平等權」、「母語教育權」的爭取。但是長期(1895-1996)受外來政權統治的台灣人民,受者習慣的「制約」,母語的認知漸漸麻痺,變成「蠻皮新婦」,攏掠準語言干單(礁)是一種溝通工具爾爾(耳耳),所以攏用較滑溜的國語來表達,母語的表達能力因此漸漸喪失。一旦口頭表達的能力有所不足,書面寫作的能力著更加無可能。其實一個讀冊人若無法度用家己的母語寫作,毋管伊有偌峘(kuan5多高)的學歷,伊猶原是「母語的文盲」。所以對母語觀念的改變,成做母語是毋(m7)是會當釘根、生澶的關鍵。
•收話尾
對(ui3)頂面所舉的例,咱會當做一個結論:當咱的知識份子佮讀冊囡仔,攏會曉「喙講父母話,手寫台灣文」、「喙舌佮筆尖合一」的時,著是台灣人「文藝復興」、「台灣意識」、「自主尊嚴」,「建立自信心」一個重要的指標。
最後,我個人會行入台語文的天地,完全愛感謝年紀老邁的阿媽─董汪糖女士,若毋是因為伊保留了正宗原汁的「台灣話」,引起我的注意佮興趣,我著無即款的機緣,欣賞百花盛開的台語花園、五榖豐收的母語田園。另外,我的牽手,嘛予我足大的鼓勵佮幫贈(贊)。即本冊會當順利出版,我卜特別感謝怹二位女姓。(2001年921大地動二週年)
「註解」
註一:廉恥,顧炎武撰:「我有一兒,年已十七,頗曉書疏。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,稍欲通解,以此伏事公卿,無不寵愛。」
註二:「最後一課」的作者都德(Alphonse
Daudet.1840-1897)法國寫實派小說戲劇作家。即篇文章上早出現佇胡適先生所翻譯的「短篇小說」(上海亞東圖書館版)。內容是透過法國亞爾薩斯被普魯士佔領進前的最後一日,一個小學生認真學法文課的心情,寫出當初時法國人被佔領的無奈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