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「平埔媽」共舞 |
撰文:董峰政 (本文刊載於八十七年十月三十日•民眾日報) |
前言
由行政院文建會指導,台南縣立文化中心主辦的「走訪西拉雅」─「台灣平埔文化.吉貝耍阿立母夜祭」的活動,於10月23日至25日在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如火如荼的展開活動,活動期間吸引台灣各地關心本土文化者前來尋根。另外台北市長候選人,也在國人的關心注目下,於10月24日甫舉行完畢,在辯論過程中,王姓候選人曾提出由大陸移民到台灣的問題,他認為除了原住民以外,其他在台灣的住民都是前後從大陸來的中國人。乍聽之下頗覺言之成理,但涉獵台灣近代歷史的人,都了解這是該候選人「想當然」的講法,是欠缺對台灣歷史的認知。所以住在台灣的住民,有必要對台灣平埔族的文化,做一次尋根之旅。 文化是植根在地方 台灣第一代的移民,早從荷蘭時代,就有遠從南非、印尼來的「烏鬼」,從歐洲來的「紅毛」,但絕大多數係從福建、廣東移民來到台灣的「唐山客」,歷盡了千辛萬苦,才逐一的克服了旅程的險惡、環境的不適、氣候的多變、種族的衝突等挑戰...,道盡了「唐山過台灣,心肝結規丸」的心情。但是先民的冒險患難的開創性格,終於建立了台灣的海洋文化,於是世代生於斯、長於斯、死於斯,至今已近四百年的時間(1624∼1998)。過去由於執政者長期有意漠視台灣本土文化,導致一般人對台灣的歷史文物、族群文化的不了解,竟無視台灣本土族群與外來移民的關係。對一塊大家共同生長的地方,有如此的現象,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。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曾不止一次在談話演講中,強調「文化是植根在地方的;脫離社會將漂浮在虛幻的空中。』台灣史學家連雅堂先生,亦強調「汝台灣人,不可不知台灣事」,來告誡世人重視台灣的種種事,身在台灣的人民,實在不必妄自菲薄,因為「本土不土,民俗不俗」。 「生番」、「熟番」敢是番? 「中華民族」這個名稱,是具有相當強烈優越感的種族名稱。「中」係指天下地理之中,換言之地球上最精華地區。「華」者花也,係指文化最優美、最精華的部份。所以位處在中原周圍的族群,便有所謂,「東夷」、「西戎」、「南蠻」、「北狄」等歧視字眼的名稱。台灣在早期被漢人稱為「夷州」,便是指著「未開發,沒有教化」的地區。無怪乎李鴻章心目中將台灣視為「鳥不語,花不香,男無情,女無義」的邊陲島嶼,便不足為奇。 近四百年來,在台灣的統治者係屬「外來政權」,尤其是大清帝國時期為了統治管理的方便,便以居住地緣的區別,分為「高山番」、「平埔番」。這是我們今天將原住民分成「高山族」和「平埔族」的緣由,這種分法有漢人主觀意識的成分。「漢」、「番」主客易位的關係改變後,在台灣的統治階層者,便依「番」族的歸順狀況區分,關係和諧者,稱為「熟番」,關係緊張者,稱「生番」。「熟番」一般的說法係有著相當程度的漢化,如平埔族因為地緣的關係,大都屬熟番。而「生番」則仍處於原始生活狀態,不受教化,似乎個個像青面獠牙,如高山族即屬之。其實「生番」與「熟番」之分,往往是有政治因素的,主要關鍵在於對統治政權的支持與否而定。所以最後則成為「生番」者,指完全沒有文化的族群。「熟番」者則係比生番者稍具有一點漢化者。演變至今,我們便對那些不明事理、無理取鬧者,便喚做「生番」。 「唐山公」與「平埔媽」 台灣開發四百年歷史中,「渡海來台」是此地三大族群祖先共同的經驗,「河洛人」、「客家人」、及一九四五年後陸續來台的「外省人」,都是台灣這塊土地的「外來族群」。漢人何時自大陸移居台灣?據文獻記載,在隋朝就有移民來來往往,但人數極少。首批的移民,是在荷據時期,在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贊助、優待的號召下,紛紛渡黑水溝來台開墾。最大的移民群,當然是鄭成功攻打荷蘭人,佔領台灣的軍隊。軍人由鄭成功帶領攻打台灣,不可能隨軍帶家眷來,所以是羅漢腳仔阿兵哥。鄭亡,清廷初佔領台灣,曾公佈「台灣編查流寓例」,嚴禁大陸人攜眷移來台灣,所以來台開墾的絕大多數是單身漢,或犯罪逃亡的流浪漢,導致在台灣島上的漢人要結婚很困難,於是有「一個某,恰贏三仙天公祖」的民間俗諺流傳。 當初漢人未大量移民到台灣之時,台灣平地所住的幾乎是平埔族群,如台北是「凱達格蘭族」、宜蘭是「噶瑪蘭族」、中部是「巴布薩族」、南部則是「西拉雅族」的居住區域。平埔族大都係屬母系社會。在生產方面,「女下田,男漁獵」。在婚姻上,男子入贅於女家,隨妻而居,為妻家服勞役。女子繼承家產,傳承家業。這種招男子入贅的母系社會,與後來漢人移入台灣之後,因為多為單身男子,而形成的「陰衰陽盛」的社會,正好產生互補的功能。這些單身漢基於成家或生理的需要,往往以當地平埔族的女子為擇偶的對象。於是這批早期外來移民者,經由與原住民通婚,開始落地生根認同台灣,與台灣產生命運共同體。而對「漢」「番」通婚後的混血第二代、第三代....言,他們的父系祖先係來自唐山(中國),母系祖先則是台灣本地的平埔族。所以南部有一句俗諺「有唐山公,無唐山媽」,正是說明當時通婚融合的現象。「平埔族」這個台灣平地原先最大的族群,由於經長期與漢人的血統混合,優勢漢文化的同化,及平埔族語言的消失,成了「失聲的族群」,從此「平埔族」失去了的族群的認同。 結論 依內政部的人口統計,目前台灣地區約有2180萬人口,其中閩南人族群佔有百分七十二,客家人佔有百分之十二,外省人佔有百分之十三,原住民則只佔百分之三左右。所以今天除了民國三十四年以後陸續才來台的漢人外,早期移民到台灣的河洛人及客家人的後代,多少都含有平埔族的血統。當我們有了「平埔族也是我們祖先的一部分」的觀念後,我們就不會以冷漠甚至輕視的眼光去看待「番」族,也才不會取笑別人是「番仔」,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再以「中國的漢人」為馬首是瞻,因為長期與平埔族融合的過程,已使台灣的「基因」大不同於中國了,台灣變成是一個「新興民族」,尤其四大族群融合後,只要認同台灣這塊土地的人,其實都變成一家人,都叫做「台灣人」了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