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我家鄉─「埔羌頭」 |
撰文:董峰政 (本文刊載於八十八年元月六日•中國時報) |
有一首台語歌謠叫「台灣地名組曲」,又名「阿公店」(註)。歌詞中有一句「…台南古都赤崁樓,永康叫做埔羌頭…」,小時候聽到這首歌謠時,覺得很有趣,但對自己的家鄉「永康」,怎麼會被稱做「埔羌頭」,這麼一個很奇特的名字,它到底有何意義?多年來這個困惑,始終放在心裡不得其解。直到有一次在偶然間翻閱永康鄉志,才解心中多年之謎。
號稱台南縣稅收最豐富的「永康市」,正好緊鄰聞名全國「新市科學園區」及荷蘭時代最著名「新港社」的「新市鄉」。「永康市」地形平坦,位於台南縣南方,台南市東北方。東邊以「許縣溪」與新化鎮交界;正北、西北以「鹽水溪」與新市鄉及台南市安南區相望;西南以「柴頭港溪」與台南市北區為鄰;南以道路、水溝與台南市東區、仁德鄉、歸仁鄉接壤,全市面積約4038公頃,其中約1480公頃為農地,現有人口近二十萬人,為台南縣人口最多,亦是全國人口密度相當高的市鎮之一。 在日據時代(1895-1945),永康市隸屬台南州新豐郡「永康庄」,庄役場(今稱市公所)設在「埔羌頭」(今稱永康里)。永康庄下分埔羌頭、網寮、蜈蜞潭、蔦松、六甲頂、鹽行、三崁店、王田、車行、大灣、西勢等大字。 台灣光復後(1945∼),改「州廳」制為「縣市」制(當時有八縣九市),「郡」改稱「區」、「街、庄」改為「鎮、鄉」、「大字」則稱為「林」下設鄰。所以原叫「永康庄」在這時(1945.12.06)則改稱台南縣新豐區永康鄉,屬二等鄉。 永康由於近幾年來工商業發達,人口急速增加,達到十五萬人口,符合升格縣轄市條件,經省委會核准,終於在1993年5月1日正式改制永康市,而永康鄉從此成為歷史名詞。 永康市(1993∼)的名稱,歷經民國(1945∼)的「永康鄉」、日據(1895∼)的「永康庄」、明鄭(1662∼)的「永康里」、荷據(1624∼)的「埔羌頭」。問題是為何在荷據時期會被稱做「埔羌頭」?這麼一個特別的名詞,是值得我們去探討一下的。 由於十五、六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及新航路的開闢,世界進入海權時代,歐洲大陸大西洋沿岸的國家,一躍而為世界中心 ,這些新興的海權國家,紛紛往東方世界拓展勢力。而重商主義是他們向東方發展的主要動力。 到了十七世紀初,遠東海面已形成了鼎足而三的形勢;葡萄牙捷足先登,在中國的澳門租有根據地;西班牙佔有菲律賓的呂宋島;另外荷蘭則據有印尼的爪哇為地盤,與各國進行貿易交往。台灣在地理上剛好處於三角鬥爭的範圍內,所以淪為帝國主義的獵場。 西元一六二四年(明天啟四年)荷蘭佔領台灣,為台灣建立了第一個有政府形態的組織。荷蘭殖民台灣的主要動機,在於商業。在台灣經營貿易,成為主要的活動。貿易的主要內容,把台灣的砂糖、鹿皮輸往日本;砂糖甚至輸往波斯一帶;同時把台灣的米、砂糖、鹿角輸往中國。 據歷史記載,一六三四年(明崇禎七年),荷蘭人自台灣輸到日本的鹿皮約有十一萬張,到了一六三八年(明崇禎十一年)達到了十五萬張。因為當時正是日本的戰國時代,群雄割據,武士所用鎧甲多用鹿皮,所以台灣成為主要供應地之一,鹿皮變成國際貿易的商品。由於有這種需求量,當時有來自福建漳州、泉州的漢人,他們與住在台南附近的土著平埔族進行交易,有的漢人更是進入土著的村落中,以購買鹿皮為主要目標,將鹿皮收集後輸往日本,把鹿肉做成鹿脯,輸回中國大陸。昔稱「埔羌頭」的永康市,便是屬於台南附近的鹿皮集散地之一。 永康市位於昔日的台江內海、崁頂山之東。據專家指出,在十七世紀中期(明鄭時代)台江內海的地理範圍,北起南縣漚汪溪口、馬沙溝,南至南市南區喜樹、灣裡一帶,西面為沙汕所包圍,即今青山港汕、網子寮汕、頂頭額汕、安南區沿海(舊名隙子島、北線尾)、安平沿海(一鯤鯓至七鯤鯓)等;東面則沿七股鄉篤加村、西港鄉蚶西港、西港、安定至永康的洲子尾。呈東南走向,之後斜向西南,經府城外圍(鹽水溪、鄭子寮、小北門、西門路至喜樹、灣裡)與七鯤鯓相接。 從台江內海的範圍中,得知台江流經永康的「洲子尾」(今六甲頂),整個永康地區都在台江附近,所以「埔羌頭」的地名,我們終於可找到答案了。因為在閩南語中,「埔」是平地之意。「羌」是鹿的一種,體積較小。「頭」是靠近海邊或水邊的「岬角」。歸納「埔羌頭」的歷史意義,就是靠近海邊平地有鹿群的地方。該名稱至今應有近四百年的歷史了。 〔附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