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華文)【台南觀點】俗語是文化的發言人

董峰政

國立高雄餐旅學院圖書館創館主任/世界台灣語通用協會顧問

2004.06.26發表佇中華日報

如果語言是可以帶著走的「文化博物館」,那一些生活上的俗語就是「文化的櫥窗」。我們之所以對本土文化不了解,一方面是「習而不察」,另一方面則是長期漠視自己的母語,導致文化無法傳承,族群的性格亦隨之改變。因為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、一個社會、一個族群的個性。

現在的小孩幾乎看不到「鬃簑(簑衣)」,但是只要「田蠳若結堆,戴笠仔穿鬃簑」這一句俗語能掛在嘴邊,那「鬃簑」的影像就不會消失掉。同樣的「烏雲飛上山,鬃簑提來幔(mua);烏雲飛落海,鬃簑蓋(kàm)狗屎」,不但加深「鬃簑」的影像,亦可藉此了解早期先民對氣候觀察的心得。剛過的端午節,有所謂「未食五月節粽,破裘仔毋(m-)甘放」的俗諺,又何嘗不是提供了先民時期的另一種氣候現像的心得。類似這種氣候的諺語多得不可勝數,有的俏皮,如:「十月日生翅(sit),懶屍查某領袂直(指日短,衣服曬不乾);有的還帶有文學性,如:「春天南夏天北,無水通磨墨(春天吹南風,夏天吹北風,會造成旱災)」、有的還點出歷史典故,如:「紅柿若出頭,羅漢腳仔目屎流(指天氣轉涼了,單身漢無處可去,可要受凍)」,有的還帶點道德勸說,如:「天無照甲子,人無照天理」諸如此類,非常多樣有趣。

台灣俗諺常說「天頂有天公,地下有母舅公」,即使到現在,很多重要場合,諸如婚喪喜慶、分家產等,不是讓出大位等母舅公就坐,就是等母舅公出現來裁示等,心裡雖不見得認同,但是這樣的儀式就是存在那裡。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,母舅公到底神氣在那裡,尤其是後期(1949)才到台灣來的新住民(指外省籍),都不解其意,其實這是以漢人「父系社會」的觀點來看待問題,而忽略了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大多數屬「母系社會」。這種「母舅坐大位」就是平埔族婚禮的風俗,在台灣的平埔族後代,或招贅於平埔族的漢人,都承襲了這樣的遺風,只因時間一久習而不察罷了,但是只要俗語掛在嘴邊,這樣的習俗文化永遠會被記錄下來。

文化的特色是大多數人所共同擁有的而且具有持久重要的意義,這種特色就蘊藏於語言的結晶─「俗語」,若把俗語譽為「文化的最佳發言人」,應該是一點都不為過吧。